日前,廣東省政府網站公佈了關於報送2013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蹤審計整改情況。其中省政府已責成廣州市整改直管公房中存在的問題,目前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的工作人員違規租賃公房被清退,但是整改報告並未透露清退數量。整改情況稱,廣州和東莞兩市有保障性住房和拆遷安置住房3149套存在長期空置問題。(9月23日《南方都市報》)
  儘管看起來讓人格外彆扭,但“保障房空置”並不算是什麼新聞。去年8月,多個省份的審計結果顯示,山東、海南、廣東及雲南四省,空置的保障房分別達到1.29萬套、9000多套、1.15萬套和2.3萬套,甚至有媒體曝料稱個別省份廉租房空置率高達51.3%。有學者將這種現象稱之為“房等人”,道盡了其中的尷尬與無奈。
  作為一種帶有福利性質的住房,保障房出現空置問題,從常識的角度而言,顯然是讓人難以理解的。眼下而言,雖然大多數城市的房價已經在緩慢回落,但遠遠沒有到人人可承受的地步,尤其是對於大多數中低收入群體來說,保障房依然是他們解決住房需求的最佳選擇。此外,保障房建設提上日程不過短短幾年時間,可以說才剛剛起步,覆蓋率非常有限,市場空間仍然很大。在這樣的現實下,保障房怎麼就空置了呢?
  顯而易見,保障房空置,並非因為資源過剩導致供大於求,而是保障房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出了問題。簡單來說,就是當下許多地方的保障房建設實行的是一種“指標化管理”,具體表現形式就是重數量不重質量,重建設而不重監管。對於很多地方政府而言,保障房建設其實就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,只要按期完成相應數量的保障房,就相當於完成了考核任務。眾所周知的是,空置的保障房都有兩大特點,一是位置偏遠配套極差,二是質量堪憂、環境不好。過高的生活成本和較低的住房質量,致使保障房成為“雞肋”,公眾只能是望“保障房”而興嘆。但由於對地方政府在保障房方面的評價是自上而下式的,這並不能影響到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。
  更深入一點說,保障房空置現象,也源於地方政府的利益考量。誠如有專家所言,由於保障房的建設和配套都能直接拉動地方經濟增長,因而地方政府對保障房開工和建設的積極性都很高。而相比建設,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供應,不僅不能對地方經濟的增長做出直接貢獻,反而容易因準入審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受到負面評價。政府很多時候也具有趨利性,傾向於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。保障房空置實際上就是這種“私心”下的產物。要知道,保障房是典型的開工容易管理難,從公平公開的分配,到合理制訂定價機制,再到事後的監管,方方面面都需要精準科學的制度設計,需要投入大量的行政成本,在這種現實下,保障房空置未嘗不是一種期待中的結果。
  據悉,在審計報告公佈之後,省政府已要求廣州市政府將上述空置住房儘快投入使用,從化市政府也已經提出了具體的整改方案。這樣的整改效率是值得稱贊,但必須提醒的是,解決“保障房空置”現象決不僅僅是讓空置的保障房裡住滿人。
  文/吳龍貴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好好解剖“保障房空置”這隻麻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k04akha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